编者按:4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新葡京官网外国语学院薛韪禾老师文章《共情传播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原文转载如下。
原文:
中国电影是传播中华文化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我国国际传播事业提质增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但实际传播效果尚待改进,主要困境在于“文化折扣”和受众认知共情匮乏等问题。共情传播有助于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之间的文化认同距离,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展现潜力。
注重目标观众兴趣,推动精准传播。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市场实现有效传播,不仅要关注“我们想表达的”,还要考虑“国际观众想看的”,探索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更深层次转型与突破。
文化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共情。亚洲地区大部分国家与中国的文化相近,展示中国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这几年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及地区受到观众喜爱,如依据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赤壁》《大圣归来》等电影在亚洲地区都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拉美国家虽然和中国地理距离遥远,语言和历史文化也截然不同,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往来不断深入,拉美地区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了解也与日俱增,他们对于《全民目击》《海洋天堂》等反映中国现实题材的电影也展示出浓厚兴趣。
欧美地区在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都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且欧美电影产业在国际电影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国电影在欧美地区的传播阻力较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欧美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好奇心不再局限于功夫片及武侠片,一些现实题材的电影也开始在欧美地区的影展中脱颖而出,如《白日焰火》《山河故人》等电影都在欧美市场获得认可。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要注意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及观影兴趣,细分市场,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过大而造成的文化误解,在尊重友好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精准推送,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挖掘文化共通之处,探寻人类共同价值。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文化抵触及文化误解必然存在。跨越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是真正实现共情传播的基础。中华文化历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吸收与融合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共情基础。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人类已然成为命运共同体,仁爱、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和平、真诚、善良等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电影的制作已日趋成熟,但大部分中国电影还处于“本土化”阶段,缺少对人类共同价值的传递,缺乏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的信心,因而形成中国电影“外冷内热”的情况。中国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应尽量挖掘中外文化中人性共通的内容,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激发观众的认知探索。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讲述了白人富商与黑人护工之间的生活故事,以喜剧的形式温和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这部电影不仅夺得法国当年票房冠军,还被多个国家买下翻拍版权。通过电影探寻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借鉴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电影挖掘文化共通之处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有效传播,应关注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应注重当下生态环境中人类应关注的问题,通过具有时代脉络、能引起人类共鸣的题材和故事,引发观众即时的共情,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共融。
创设多元共情情境,激发观众情感联结。研究表明,共情会因对象和情境而变,群体共情的形成需要一个大的环境条件。创设中国电影文化体验、交流情境,有助于激发目标观众的情感共鸣。举办电影节及电影展、开展中国文化节及艺术节、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电影传播、依托社交媒体平台,都是创设电影交流情境的有效路径。
“一带一路”电影周自2018年创办以来,得到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电影机构和全球电影同行的积极响应,为中外电影人提供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机会。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展”已连续举办五年,通过面对面的主题研讨会、论坛等活动,让海外电影人开始关注《长津湖》等优秀国产电影。
近年来,在各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活动也逐步从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物展览等拓展到影视及文化贸易等领域。在电影展播与文化交流过程中,海外观众有机会更直观地与电影内容共情,引起情感共鸣。
此外,流媒体视听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赋能媒体平台的迭代,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多元途径。当前,电影接受的主体为青年人,作为“Z世代”,他们熟练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受疫情影响,全球电影受众的观影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除了通过电影院线在海外发行中国电影,还应注重互联网流媒体视听平台的创设。通过评论区、社交圈及弹幕区等功能,互联网流媒体视听平台为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提供了实时观看和多元互动的机会。与此同时,这种互动也为弥合文化差异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换个角度而言,这些海外观众的“声音”也有助于中国电影人了解国际受众的审美喜好,进一步反哺中国电影制作。
注重影视话语翻译,增强全球表达力。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还需重视电影翻译。电影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字幕的翻译,还包括片名翻译、电影中的语言表达、片头片尾字幕翻译以及宣传推广中的翻译等内容。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翻译的不准确性会直接造成传播障碍。
首先,影视话语翻译要注重译语的情感传递。不同的语言在词汇层面都存在语用含义不对等的现象,同一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理解,仅传达对白的字面含义容易引起观众的困惑和理解困难。因此,影视话语翻译要注意结合电影语境,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翻译手段将隐藏情感显性化,帮助非汉语母语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有的观众在观影时不太喜欢看字幕,认为字幕影响观影效果。因此,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观众的观影习惯,采用简短直白的翻译,顺应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减少观众的字幕阅读负担,帮助他们迅速理解剧情,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或者,也可以采用译配形式帮助海外观众提升观影体验感。当然,全球影迷的自发性翻译和二次创作也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有益补充。
最后,中国电影的影视话语翻译不是一味迎合海外观众喜好,而应立足中国影视全球表达力的增强。要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构,尽量做到“中国故事,世界表达”,在跨文化语境中创新表达方式,自信得体地表达电影内容,同时通过不断自我审视,持续完善电影表达。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以及价值观相互碰撞,共情就显得极为必要且珍贵,共情传播也成为人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径。中国电影对外传播道阻且长。借助共情传播,可以帮助中国电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国际。
原文链接:https://cssn.cn/skgz/bwyc/202404/t20240419_5747004.shtml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